CBA 联赛 18 岁!与 NBA 相比,它能否跨越?现场看球超过瘾

  • 发布于:2025年08月08日 19:06
  • 来源:24直播网

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雷煜

本篇报道由本报记者黄维、张健强执笔,同时特别邀请到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资深篮球记者关辛担任嘉宾。

CBA联赛已迈入第18个赛季;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已成长为独立的个体;同样,18岁的CBA在职业化与市场化的双重推动下,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影响力和规模;与那边的世界顶级联赛NBA相较,CBA能否实现超越?

现场看球、主场文化……

CBA和我们更“亲”

关辛表示,在职业联赛中,归属感尤为关键,特别是对地域的认同感。尽管CBA的成立较晚,但毕竟是我们国家的联赛,现场观赛让人倍感畅快。外国联赛的基础源于我国早年缺乏正规职业联赛的时期,然而始终缺乏一种亲近感,而这一点CBA确实具有其他联赛无法比拟的优势。

张健强表示,他结识了众多球迷朋友,其中不乏对NBA和CBA都情有独钟的爱好者,也有仅关注CBA而对NBA知之甚少的粉丝。实际上,姚明和易建联在NBA效力期间,即便是平时只关注CBA的观众也开始关注NBA的比赛,从这个角度看,NBA无疑是取得了成功。然而,截至目前,NBA再次没有中国球员的身影,或许这部分观众会再次对NBA产生疏离感。

黄维表示,实际上他认为,球迷之间的亲近程度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年龄层,亦或是他们是从观看哪位球星的比赛开始接触NBA的。对于70后、80后和90后的球迷来说,他们各自心中都怀有对NBA球星的特殊情感。从早期的约翰逊、乔丹、皮蓬,到后来的科比、艾弗森,再到如今的詹姆斯,以及现在的罗斯、哈登……NBA不断涌现的新星,使得球迷们心中始终怀有对球星近乎“神”般的崇拜之情。即便他身处遥远的海外,你目睹他在球场上的英姿,心中依然涌起激动与温馨——这才是真正的亲近!

关辛表示,NBA的历史已经相当悠久。众多家庭中的球迷,几代人都是同一支球队的忠实支持者,这或许源于家庭与球队之间某种特殊的纽带,例如家庭成员曾是球队的一员,或是与某些球员有着同学之谊。相较之下,CBA仅有18年的历史,或许在30年后,我们国内也会出现类似的代际传承。传承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时间的积累,也需要沉淀的过程。

张健强提到,“贴近性”方面,本土联赛对球迷的情感触动更为显著。主队的得胜或失利,往往成为那天夜晚众多球迷情绪波动的主要因素。以NBA为例,无论胜负,观众在关掉电视后便很快释然。然而,对于本土支持球队而言,胜负的情绪影响则可能持续很久,有时甚至可能跨越数年,人们仍会时不时地提起。那些亲临现场见证了这一幕的人,往往认为那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——这便是“亲近”的另一种诠释。这些特点,正是本土联赛所独有的,或许只有在这种联赛中,才能更好地吸引球迷,从而为未来的市场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关辛表示,实际上在“亲近感”这一层面上,主场文化扮演着关键角色。据他回忆,过去冠军队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赢得掌声,有时甚至仿佛是在主场作战。以早年的八一队为例,不言而喻,而广东队也曾有过一段享受这种待遇的时光。去年总决赛的首场比赛,球迷们还为广东队鼓掌,但随后情况发生了变化,场上充斥着嘘声。本土联赛拥有众多平台,诸如网络上的意见碰撞,这些均彰显了本土文化的特色。

天时地利比NBA有优势

CBA国内市场逐渐完善

黄维表示,在全球市场的发展水平上,NBA与CBA相比明显占据优势。然而,在国内市场的考察中,CBA无论是在市场拓展还是球迷互动方面都已经超过了NBA。无论是电视、报纸还是网络,CBA都已经能够与NBA并肩而立。

CBA联赛对比NBA_CBA本土球迷文化_nba球员打cba

张健强提到,早年国内的体育新闻报道中,除非是奥运会等重大赛事,否则版面几乎被欧洲足球联赛和NBA的新闻所占据。电视体育新闻中,超过一半的内容同样来自国外联赛。然而,近年来,国内职业联赛和本地球队的表现逐渐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焦点。特别是在篮球领域,这一变化尤为显著。过去,篮球杂志几乎全是NBA的新闻,而现在,CBA的影响力日益扩大。

黄维提到,他曾经听闻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,即CBA的收视率在多年以前就已经超过了NBA。那么,这种现象是否意味着CBA已经超越了NBA呢?

关辛表示,目前广泛流传的观点认为NBA的收视率不如CBA,但他对此并不认同。他指出,NBA的比赛通常在早上8点进行,而CBA的比赛则安排在晚间黄金时段。NBA的比赛时间是为了迎合本土球迷的最佳观看时段。实际上,在美国的四大职业联赛中,NBA的规模并不是最大的,然而,他们在海外,包括中国,仍能保持稳定的收视率,这一点已经相当了不起。在海外推广方面,美国的其他职业联赛甚至要向NBA学习。

张健强指出,尽管如此,CBA在某些领域正逐渐赶超NBA。在李元伟担任职务期间,他积极推动CBA参与各类社会活动,如校园行、孤儿院探访等,这些举措旨在为CBA培养忠实的粉丝群体。然而,NBA每年夏季也会参与这场竞争。自早年NBA球员个个都是令人惊叹的天才,如今却如同走马灯般频繁更换,市场竞争往往让那些占据有利位置的球员先一步获得关注,只要CBA自身表现优异,便能牢牢吸引本国球迷的支持。

黄维指出,CBA球队已经具备了独立经营品牌和培育球迷群体的意识。在CBA赛季开始前,众多球队会举办形式多样的球迷嘉年华活动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NBA在国内球迷群体中的影响力正逐渐减弱。

关辛说,开个玩笑,我们电视台全年的收视率已经达标了,接下来可就全得靠CBA了。和NBA不同,我们只需购买版权,后方进行直播即可。CBA在广东有三支球队,每次直播至少需要40人出动,尽管如此,我们还是愿意做出这样的投入。

CBA已能吸引NBA大牌?

全方位跨越还要“成长”

关辛提到,在NBA过往岁月中,其地位始终显赫,这主要得益于信息传播不甚发达的年代,人们难以目睹高水平的篮球赛事。那时,NBA只要有球星亮相,球迷便会纷纷追捧。即便是国家队的热身赛,只要冠以“美国队”的名号,即便队伍实力平平,也能获得广泛的欢迎。然而,如今这种名不符实的球队已经无法立足。

张健强表示,每到夏季,众多运动品牌会举办各类活动,届时NBA与CBA的球员纷纷现身,NBA球员的粉丝群体显得尤为狂热。然而,这种现象并非仅仅因为粉丝数量的多少,实则与年龄结构有关。因此,我非常认同关辛的观点,这两类球迷群体并不具备可比性。NBA的粉丝似乎更倾向于亲自追逐偶像,而CBA的球迷则更倾向于在观赛过程中寻找乐趣,他们并不像NBA球迷那样热衷于追随个别球员。

关辛表示,根据他在工作中接触到的球迷群体情况来看,NBA的粉丝群体主要以年轻人为主,这种现象与运动品牌的宣传推广密切相关。然而,CBA的球迷群体则主要由对篮球纯粹热爱的人组成,他们的年龄层次也相对更为成熟。

黄维表示,据有人估算,目前CBA所提供的薪资水平已经能够吸引那些年薪在万元以下的水准球员。实际上,CBA完全有能力利用NBA已经培养起来的庞大球迷基础,只需引进一些合适的球员,便能够吸引这部分球迷群体。

关辛表示,他对于CBA能够吸引NBA顶级球员的观点持保留态度。他提到,去年NBA赛季结束后,那些在CBA效力的球员很快便表现出心不在焉的状态。这表明,若CBA真的想要引进正处于职业生涯巅峰的球员,那么球队的薪资预算中至少要有大部分用于支付这些球员的薪水,同时还得削减本土球员的薪资。这种情况并非繁荣的起点,反而更像是一个泡沫即将破裂的征兆。

张健强认为,尽管CBA已经相当繁荣,但他认为CBA仍需进一步开放。他提出,如果CBA能够规范新闻采访的相关规定,而非一味地回避媒体,那么在未来的发展中,它将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。

关辛表示,NBA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,其中一个关键因素便是媒体所引发的广泛影响力。例如,在比赛开始前90分钟,以及比赛结束后30分钟内,球员的更衣室是向媒体开放的。无论你需要采访哪位球员24直播网,现场都会有新闻官协助,他们能够将球员引导至媒体面前。相较之下,CBA联赛中目前仅有广东和上海两地的更衣室对外开放。实际上,还有一些省份尚未拥有专业的体育频道,比赛直播往往依赖于休闲频道进行。这方面要追赶国外的联赛,还需要很多时间。

标签: nba球员打cba  

相关阅读:

篮球集锦